这个暑期,华东师大地理科学、历史学专业拔尖2.0基地师生共42人,依托地理科学学院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北天山野外实习基地,开展史地拔尖基地联合野外实习。
这也是自2021年,地理学与历史学拔尖基地探索跨学科融合式实习的第三年。同学们通过综合实践,从多时空角度认知人地协同发展,领悟国家发展战略。
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地理科学、历史学专业拔尖2.0基地师生在乌鲁木齐河山前更新世冲积扇顶合影
联合野外实习为何选在新疆?新疆是我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枢纽,是古丝绸之路的要点,与中亚各国山水相连,是新时代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。该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,其地质构造典型,水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强烈,是通过综合实践,从多时空角度认知人地协同发展,领悟国家发展战略的理想区域。
8月5日至10日,为期6天,42名师生围绕北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、艾丁湖流域(吐鲁番盆地)、三工河流域(天池)、玛纳斯河流域(石河子)的四条亚洲内陆典型流域自然地理剖面(如乌鲁木齐河流域:河源冰川、中部谷地、山前河流阶地与冲积扇、尾闾盐湖;三工河流域:天池、山麓黄土与风蚀地貌、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自然地理剖面),融合区域不同时期人类改造利用,如交河故城、高昌故城、石河子新城建设等,认识亚洲内陆人与自然数千年协同演进的历程。
|乌鲁木齐河:理解河流地貌的演化历史
在地理科学学院吕红华教授、史贵涛教授、周立旻教授、王辉老师、陈圆圆老师以及历史系黄阿明副教授、张凯悦老师的带领下,实习队到达了乌鲁木齐南山(属于北天山)山前,登上了乌鲁木齐河发育并保留的最早一期洪积扇扇顶。
面对陡峭的崖壁,师生有序前行,协助攀爬,安全抵达实地站位,登高远眺、一览乌鲁木齐河在山前发育的地貌全貌。
实习师生有序登上乌鲁木齐河洪积扇扇顶
吕红华长期扎根新疆天山地区,开展构造地貌研究。他对乌鲁木齐河洪积扇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生动剖析:由断层逆冲产生背斜,再到河流下切形成阶地,最后到山前洪积扇发育。
同学们全方位观察了山前发育的冲积扇和河流阶地等地貌单元,深刻理解了河流地貌的演化历史。
吕红华讲授乌鲁木齐河山前地貌特征
在乌鲁木齐河河床以及白杨沟两地,吕红华介绍了背斜翼部与核部的识别依据、河流两岸的阶地类型与判断标准。同学们正确识别了背斜核部,并对岩层产状、阶地剖面进行了实测,进一步夯实了从细微站点信号,认识全局面貌的地理格局思维。
师生实测阶地横剖面、绘制剖面图
|古尔班通古特沙漠:久久为功、利在长远
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,实习站位位于天山天池所在的三工河流域尾部的泛滥平原区,在内陆干旱气候的作用下,该区域演化为典型的沙漠,内部广泛发育新月形沙丘与沙丘链。
古尔班通古特沙漠,同学们爬上新月形沙丘